核心提示:
互联网正给田间地头带来一场深刻变革。这一变革不仅体现在农民越发便捷的生活里,更体现在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上,这让农业既接地气又显高端大气,呈现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为加速新常态下农业“调结构、转方式”进程,把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作为“互联网+”产业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把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作为加快宁夏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借助“智慧宁夏”建设,以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服务各个环节融合为主线,在智能化生产、高效化管理和便捷化服务上取得可喜成绩,引领产业升级,为推动全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互联网+生产”,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
“以前农民管理大棚,何时通风、浇水、施肥没有标准,完全靠经验,容易出现种植管理过程中棚内温度过高导致的烧苗,湿度过大引发的病虫害等问题。如今有了温室小管家,一切问题迎刃而解。”西部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市场策划推广部主管杨涛告诉记者,以卷帘为例,温室小管家利用物联网技术,可提前两三个小时预测到温棚周边的环境,无论刮风还是下雨,不用主人操心,温室小管家都会自行决定将卷帘落下或升起。
为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动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切实发挥物联网对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从农业部116项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中选择一批适合我区应用的模式,在全区建设99个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通过推广成熟可复制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促进农业物联网技术与智能装备的融合,形成一批“节水、节肥、节药、节劳力”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从而实现传统农业产业在线改造。
“通过物联网管理平台,渔民养鱼,不用天天在鱼塘边风吹日晒,被蚊虫叮咬,只需坐在办公室内,水质监测、鱼食投放、增补氧气等问题均可解决。”宁夏普天动能信息技术公司总经理梁明向记者介绍的智慧农业给农民带来的实惠。
“互联网+管理”,严把舌尖安全
每天吃的水果、蔬菜、肉类,它们到底来自哪里,质量有没有问题?基于“互联网+”的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帮人们守护了舌尖安全。
为加快推进农业投入品在线管理系统和产品追溯系统建设,我区将2782家农资店已纳入在线管理系统,实现了全区全覆盖,初步形成规范有序的源头秩序,使得销售购买行为实时受控,登记备案制度落实到经营过程中,监管和执法有了针对性和及时性。
与此同时,我区在946家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产地追溯系统,按照生产过程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究的基本要求,将主要蔬菜和枸杞生产基地、畜禽屠宰场和水产品捕捞点纳入质量追溯系统,利用二维码实现农产品生产过程、流向、“三品一标”认证、质量检测报告全程信息化管理,为产地合格证明注入了新内容。
宁夏宁宝世家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枸杞系列产品生产企业,公司总经理张小林告诉记者,公司去年投资300万元开展追溯体系建设,系统建成后,只要扫下商品的二维码,从生产基地的种植、采摘,到车间的分捡、包装、出厂一目了然。“产品的来源去向有迹可查,不仅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也守护了企业食品链的安全。”张小林说。(记者 张瑛)